史上第七个乒乓大满贯得主的张继科在直播中公开声明:“我永远不会到国外当教练!”
原来,在2025年10月12日直播时,面对其将赴日本执教的传言,张继科多次强调称:
“我毕竟是国家培养的,我永远不可能去国外当教练,永远不会!”
张继科还强调:“国家培养了你,你给了他们最好的回报”,赴海外执教被视为对培养体系的背离。
张继科认为:自己最大的骄傲是为国争光;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并非“大满贯”“三大赛五连冠”等头衔,而是“让五星红旗在异国升起、国歌奏响”的时刻。
他还称:“我偶像只有一个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”,并将运动员与军人并列,认为二者是“唯一能让国旗在异国升起”的群体。
……
可以说,当年被球迷唤作“藏獒”的张继科,以其职业生涯大满贯冠军的成绩,既为个人赢得了身前身后的巨大名与利,也同时做到了“为国争光”,并影响了很多的国人,成为中国体育界一位知名的偶像级运动员。
现在虽然退役经年,可张继科在直播中的这段“心迹表白”,依然能打动人们,言其是一番“赤子之心”的真情展露,显然并不为过。
确实,在和平时代的这个世界里,作为“没有硝烟的战场”——竞技体育界,其中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运动员,无形中就有了“为国而战”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所以,当年能在赛场上让国旗升起,当然是运动员心中最自豪、最骄傲、最神圣和最高度的目标!
特别是作为国家不断崛起中的亲历者——中国人,能看到像张继科这样的选手争金夺银、为国争光,必然会对他们报以尊重、赞扬和礼遇,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了。
因此,当退役后的张继科说出这番“感恩祖国,绝不会出国当教练”的表达时,仍能让人感受到其不灭的“赤子之心”,仍会让听者为之感动!
不过,这样的表达与选择,仍是作为个体的张继科自身认知下的自由选择,虽然非常令人为之仰视,但作为他人或公众,也不必将张继科的这一观点、认知与选择,当作了一种普适性的道德标杆和枷锁!
特别是不能以此为标准,去全面度量他人,或成了强制要求别人也做到的“道德枷锁”,并认为“非张继科之高标准”者,就要被看低或加以批判了。
其实,我们中国也有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或教练员,在退役后去了国外,或在国外打球,甚至还有人加入他国国籍,并代表外国继续比赛——比如乒乓世界冠军倪夏莲等等。
反之,难以计数的外国优秀球员或教练,也在不断来到中国。
比如,被我们视作体坛竞争“死对头”的日韩教练,在花样游泳、曲棍球、冬季项目、足球等,都有像日韩的教练来指导我们,并夺得过各种冠军。
甚至是像韩国冬季项目的世界冠军选手,还加入了中国国籍,并在为我们争金夺银!
如果球迷等公众以张继科作为“是否爱国;或是否‘叛国’”的标准,来度量这些的人的话,那么,这些出国效力的人,或许就会被批倒、批臭了吧?
就像“科学无国界”一样,似乎也可以说“体育无国界”——虽然体育运动员有国界;但在如今世界成为一体的时代里,当我们都在响亮提出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的伟大目标时,则体育界的各种交流,也早已是寻常事,且是不可逆的历史规律了。
所以,作为个体的张继科,坚守其“决不为他国服务的赤子之心”,理当获得人们的掌声,这一点显然是毫无疑义的方面。
但是,我们并不能因为张继科个人的自由选择与个人认知,就将这一思维给固定化、普适化、标准化,甚至是“道德枷锁化”了。
毕竟,在体育早已全球化的今天,这样的认知亦有其一定的狭隘性,且并不利于体育的世界化潮流与全面发展。
比如,张继科所在的乒乓球,虽已成为中国的“国球”,但是,其在全球仍然呈小众化倾向。
即使中国N多年来或X年后,仍然一如过往或现在这样,全面垄断着乒乓世界,这虽值得我们骄傲,但也令人担忧——曾几何时,乒乓球都有可能被移出奥运项目,也正是令人为之担忧的证明。
“池子大了能养鱼”——作为乒乓最强国,我们当然应该向全世界输出乒乓技术与人才,只有让其有一天也能像三大球一样,成为全球最为关注与重视的体育项目,则我们的冠军含金量才能不断提升,也才能为乒乓和体育做出中国式的更大贡献!
另外,像张继科这样的成名运动员,其得益于“为国争光”的冠军身份与人设形象,也同时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。
曾几何时,仅2016年的中国体育运动员年收入排行榜上,张继科就以6000万元立于第二名,当时,也只有孙杨以6900万元超过了他。
不过,后来的张继科也曾身陷所谓“巨额赌债”“女星私密视频”“敲诈勒索”等严重的舆论风波,这显然让其商业市场的淘金能力,因此一度大打了折扣。
现在,张继科通过这种“赤子之心”的宣誓性表达,能否挽回其吸金能力下降的趋势,估计还很难说。
张继科既有着辉煌的赛场经历,也有着赛场外的高光商业表现,当然,亦有人生曲折的另类经历。
所以,对于张继科而言,让这份“赤子之心”应经得起未来更多时间的检验,要用长久、负责任的一贯言行,来支撑今天的这一誓言,这远比一时的宣言更为重要。
不过,人无完人,只要其“藏獒”的血性还在,赤子之心仍然沸腾,则无论其曾经说过什么,我们只需看其未来做了什么就行!